星期三, 8月 31, 2022

Top Gun Maverick 捍衛戰士 獨行俠 五刷

 第五刷是在美麗華大直IMAX廳看的,不覺得值得票價


我的位置是L21,也就是最後一排居正中央的座位


最後一排是美麗華大直IMAX廳唯一能舒服地看電影的位置了


往前幾排就得仰著頭觀影, 再往前的話就像是躺著看了


覺得扯的地方是L牌後面的位置掛了大大的黑色布,面積大概有十公尺乘三公尺這麼大


足足跨了十幾個L排座位的長度, 看上去很像是施工中的臨時措施,


但就這樣毫不掩飾地曝露出來不怕人看到


銀幕的面積非常大是眾所周知的


我剛換了老花用的漸進眼鏡鏡片, 無限遠的角度只有平視約90度寬


所以得動腦袋才能去看左上右下等邊角位置的播放細節


如果只盯著正中央觀影也不是不行,但這樣就少了專程去IMAX廳看的價值了


這個廳的音響據說壞掉之後有修復, 但我覺得沒有. 


跟新光青埔LUXE廳完全不能比. 


感覺就像是把我家裡自己的後級擴大機開到最大讓聲音破掉的那樣的尷尬


總的來說, 視覺的部分體驗不好, 因為沒法坐到最好的位置(在半空中)


聽覺的體驗更不好. 兩者都沒有票價450元的價值.



反過來說, 故意去買新光青埔LUXE廳前面幾排的位置讓銀幕佔滿整個視角也可以


新光青埔LUXE廳的音效又遠勝美麗華大直IMAX廳

星期三, 8月 24, 2022

Top Gun Maverick 捍衛戰士 獨行俠 四刷

 就在昨天終於完成了IMAX/4DX/LUXE大滿貫


我是依序看了 普通廳-> IMAX廳 -> 4DX廳 ->LUXE廳


因為疫情的關係,積了不少團體票沒看


這次都是用團體票去換的,所以其實沒多花多少錢,就只是補差額而已




[ LUXE廳 ]


我是在新光青埔戲院看的LUXE


音效非常棒,定位可說是清晰到可區別整點鐘方向


我坐在G-16, 左右主音響正對EFG這三排. 可以清楚識別左右聲道的差異.


所有的引擎音效都非常震撼


這個廳的投影機能夠提供非常多的暗部細節, 像是能看到DarkStar機體上面的標示


不像其他廳都只看到黑漆漆的機體表面


這個廳的缺點是撥放的視角太窄, 很多場景被上下裁切到失去味道. 


[ IMAX廳 ]


我是在板橋大遠百看的IMAX


相較於LUXE廳, IMAX可以看到最完整的畫面, 左右兩邊增加非常多的訊息量


上下則不會因為裁切而感到侷促


我已經刷到都可以聽寫下台詞了, 不需要看翻譯字幕, 所以觀看時都是聽對白但眼睛都在瞄畫面四周的細節


音效相較LUXE則顯得普通, 但還是比4DX廳時好得多


[ 4DX ]


我是在信義威秀看的4DX


椅子會跟著戰機翻轉時做轉動, 很有臨場感


航海景的時候會噴水, 要帶衛生紙擦眼鏡


播放時的視角普通, 比IMAX小, 但比LUXE大


這個廳的最大缺點就是音效太破了


不知道是不是由於設備老舊的關係,低音都糊在一起


引擎音就只有轟轟很大聲而已,其他的細節都聽不到


[ 總結 ]


由於現在沒有能夠兼顧聲光音效各個面的影廳, 所以也只能一個個去體驗後試圖不要留下人生的遺憾


如果是還沒看過的話, 建議先去普通廳看一次, 對劇情有個概念後, 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進行二刷


像是喜歡體感的可以去挑選4DX


喜歡看到花絮或彩蛋的可以去看IMAX


喜歡音場的可以去看LUXE


硬要排一個先後順序的話, 我認為 普通廳 -> 4DX廳 ->LUXE廳 -> IMAX廳 是個較佳的順序



星期日, 11月 18, 2018

Fujifilm X-T3

本來以為X-T3外殼跟X-T1一模一樣, 但排排站比較起來其實還真的不太一樣...
買X-T3之前比較了各家相機廠牌2018年的發展:
https://ken0087.blogspot.com/2018/10/canon-eos-r-vs-nikon-z-vs-fujifilm-x-t3.html
使用X-T3兩周的心得是, 這應該就是2018年最值得買的相機了; 本來這頭銜應該是Sony A7 III但缺貨缺太久...

富士鏡頭我最喜歡的還是手頭上這兩顆: XF 16/f1.4 跟 XF 56/f1.2 固然兩個鏡頭分別只等效於135系統的 24/f2.0跟85/f1.8, 要說富士鏡頭貴嗎? 其實其他家也差不多. 但從Nikon的售價策略來看, 35/f1.8跟50/f1.8也都還是要兩萬五台幣上下. 所以 You get what you pay for.

親子出遊的相機選擇我還是保持一貫的立場: 拍到跟拍中.

什麼是拍到呢? 那就是相機必須要能夠願意帶出門. 帶不出門的相機是無法拍攝任何照片的. 相機重量必須要是帶了小孩用品之後還願意背出去. D800E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待在攝影棚內; 隨身的總是X-T1.

那什麼是拍中呢? 那就是相機必須要有足夠的連拍速度. 小孩的表情稍縱即逝,也不會一直盯著鏡頭. 對焦準但沒有足夠快的連拍速度是沒辦法抓到這瞬間的. 我習慣用AF-C/8fps來掃射, 但每一百張也差不多只能夠找到一張滿意的. 所以像EOS-R連續對焦時只剩3fps的幾乎可以說拍中大多是運氣難以複製.

目前看來Canon跟Nikon的全幅無反系統是朝向畫質的最佳化前進的. 短期內要看到這兩家推出更小的機身砸自己的腳應該是看不到的. Sony則是好不容易終於推出24/f1.4, 搭配85/f1.8可以是另外一種選擇. 發色見人見智, 我自己是不希望拍影片的時候還要調色.

星期日, 10月 21, 2018

FF v.s. APS-C (crop sensor) vs. Micro 4/3 (M43)

Tony Northrup 這系列影片其實不完全正確.

實際上:

(1) 等效焦距其實只能等效視角/角度. 一顆50mm的鏡頭不會因為裁切而使得壓縮感變成一顆在M43等效100mm的鏡頭. 鏡頭廠商其實也不應該在鏡頭上標示該等效於135系統多少多少. 否則, 中畫幅鏡頭需要在鏡頭上標示等效於135系統多少多少嗎? 又或者為什麼不是135鏡頭廠商來標示等效於中畫幅系統多少多少而是中畫幅鏡頭廠商在鏡頭上來標示等效於135系統多少多少呢? 所以鏡頭上面應該標"物理"的絕對衡量標準. 50mm就是50mm, 不需要標示"等效於什麼什麼什麼". 

(2) 等效光圈其實只能大略估算景深效果. 而且只能拿來估計景深內, 而不能拿來估算景深外. 50mm的焦外仍然是50mm, 不會因為裁掉周圍而使得剩下的焦外景深變成100mm. 富士XF56 f/1.2的景深外其實大約相當於FF 85mm f/2.0而不是乘上crop factor計算出來的f/1.8, 因為56mm跟85mm的焦外散景並不是線性關係, 不能直接乘上crop factor 1.5換算. 同理, 200mm f/2.0 裁切成crop sensor的照片的焦外散景不會等效於 300 f/2.8 的焦外散景; 200mm f/2.0 裁切成M43的照片的焦外散景也不會等效於 400 f/4.0 的焦外散景.

(3) FF照片比往下的小片幅照片乾淨, 並不是因為FF感光元件比較大吸收比較多的光. Ken Wheeler解釋得比較正確:


但他個人比較偏激所以比較難聽得懂. 我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 比方說我們用同一台同一片Full Frame 感光元件裁切做出 APS-C跟M43兩台相機. 換句話說, 三台相機擁有同樣的像素密度. 高ISO的訊噪比也是完全相同.

 用FF的200mm來拍一隻貓頭鷹會像這樣:
但是因為貓頭鷹看起來太小了, 所以我們把照片按比例裁切成M43的視角, 也就是相當於用200mm的鏡頭裝在M43的相機上拍攝像這樣:


OK, 貓頭鷹看起來比較大了. 但隨之而來的是, 噪點也變多了!? 噪點其實並沒有變多, 因為我們是從同一張照片裁出來的. 那為什麼會"看起來"變多呢? 因為我們把局部放大得太多. 換句話說, 如果你把FF的照片放得夠大, 你一樣會看到這麼多的噪點. 裁切成APS-C或是M43不會增加噪點, 而是伴隨著放大而看到本來就存在的噪點. 對FF來說改用400mm來拍出同樣視角的照片則因為不需要裁切, 所以沒有那些因為需要放大才看得見的噪點.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 "FF照片比往下的小片幅照片乾淨" 是因為 "FF的照片不需要放得那麼大", 抑或是 "APS-C跟M43的照片如果不要放得那麼大的話, 其實噪點也看不怎麼出來". 換句話說, 如果輸出的照片只需要在小尺寸的螢幕上回放(比方說手機), 那麼M43的照片看起來也會挺好的不是嗎? 

FF與APS-C跟M43真正的差異, 我認為是FF需要用實體焦長更長的鏡頭來達到跟APS-C/M43相同的視角. 因為實體焦長更長從而使得壓縮感增強以及焦外散景更糊, 伴隨著鏡頭體積是片幅差異的三次方的增加與相對應的重量變更重. 同理, 中畫幅需要比Full Frame 實體焦長更長的鏡頭來達到相同視角, 使得超級大光圈的中畫幅鏡頭的體積跟重量並不是一般人可以隨手拿出去玩.

APS-C的劣勢在於相對應的鏡頭都需要快一個stop才能彌補差距. 比方說等效於24-70/f2.8的標準變焦鏡頭就需要做到16-55/f1.8; 以Sigma 18-35/f1.8的體積跟重量來看顯然不為一般人所接受. 但反過來說, 搭配量身訂做的定焦鏡的話APS-C才有可能做到隨身攜帶.

M43的劣勢在於相對應的鏡頭都需要快兩個stop才能彌補差距, 而且物理上幾乎不可能做得到. 等效於24-70/f2.8的標準變焦鏡需要做到12-35/f1.2甚至1.0(因為12mm~35mm壓縮感較差). 定焦鏡則需要做到f/0.7甚至還要更大才能等效FF的1.4的壓縮感. 高感光度表現固然很差但反過來說這是真正能放進口袋的相機跟鏡頭尺寸.

星期三, 10月 03, 2018

各家無反產品線目前感想

[Nikon Z]

* Z7的機身規格對不起售價; Z6則相對合理些.

* 24-70 f/4 畫質雖然很好但其實景深等同於 APSC 16-55 f/2.8, 如果是想要一機一鏡減重的話現有的APSC系統加上16-55其實都做得到.  唯一有興趣的鏡頭 50 f/1.2需要再等兩年.

* 從命名上看, Z6像是D610同階的產品, 售價是$2000美金這等級. Z7只有售價像D850但是規格像是D750同階的產品, 售價是$3000美金這等級. 以此推論再往上應該要有Z8這條線定義在畫素機, 售價$4000美金. 旗艦機應該是Z9, 售價$5000美金. 但顯然Nikon無反的對焦能力還在tune所以先從低階的Z6/Z7出起.


* 鏡頭的話f/1.8應該也是會出齊24/28/35/50/85, 定義為輕便鏡.

* 兩年後同樣是二手機身三四萬元, Z6顯然是比EOSR來得有競爭力.

結論: 等兩年後再看看.

[Canon EOS R]

* RF 50 f/1.2 畫質很好, 可惜能與其匹配的相機還沒有出現.

* RF 28-70 f/2 對職業用戶有用. 但期望一機一鏡減重就顯得不太實際.

* EOS R 的缺點差不多都在這個影片被點到了. 眼對焦只能在單張模式開啟. 連拍模式下的連拍張數也很有問題.

* 總的來說, 上市第一天可以馬上買得到RF 50 f/1.2, 但是機身免不了需要在一年後最遲兩年內賣掉換新機. 中間損失的價差如果有三萬的話至少可以買顆鏡頭或甚至一個二手的機身.

* 因為沒有數字可參考所以從EOS R的命名看不出這台怎麼定位, 但規格上低於Nikon Z6看來像6D這條線. 若是如此因為$2300美金定價高於Nikon Z6, 那麼Canon重新定義自己低階系列位階要高於Nikon第一階相機, 換言之等於是漲價.

結論: 還是要觀望. 不久之後應該會有$3300美金這個價位的新機種來得到機身防抖跟5D4水準的對焦.

[Sony A7 xxx]

固然照片可以修可以後製, 但現在作為即將要購入的第三個機身我希望多在錄影方面能夠捕捉愛女多些. 影片後製一直都是很痛苦的事情,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為此我一直不是很喜歡A7的顏色, 即便現在A7非常適合錄影.

[Fujiflim X-T3]
* 除了不是全幅之外其他都很好. 背照式CMOS在ISO 6400以後的進步被增加的像素抵銷. 對焦有顯著的進步, 相較X-T2果決.


* 錄影規格逆天, 但沒有IBIS機身防抖. 有IBIS的X-H1錄影規格顯得落後, 因為上市距離現在才七個月所以雖然以後應該會有台X-H2加上X-T3這些錄影規格但不會馬上出所以還有得等.

* 33mm f/1.0 也還要再等兩年...

結論: 應該是可以出手X-T3. 擁有旗艦機的性能跟規格售價卻壓在$1500美金. 現下無論是Canon還是Nikon可預見只會在超過$4000美金的產品線才會給齊X-T3的技術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