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多點對焦邏輯,我的推測是:
(1)51點(或39點)同時參與對焦
->(2)AF-D/AF-S鏡頭傳回所有51點(或39點)距離參數(AF-D以後的鏡頭都可以傳回距離值)
->(3)從51點(或39點)中間選出覆蓋面積最大或是最可能像是對焦主體的點,
然後在觀景窗中點亮該對焦點,供使用者決定對焦點是否符合需求;
如果同時有數個點在同一焦平面上時則同時點亮
這個多點對焦系統好用在盲拍的時候
尤其是那些一看到相機拿起來就會跑掉不給拍的小朋友
此時把51點打開, 手自然垂下, 鏡頭朝向小朋友
讓相機自己決定對焦點然後盲拍數張,回家再挑
我之所以會猜測51點是同時參與對焦
是因為D700的51點盲拍硬是比D90的11點盲拍來得聰明
按D700周圍對焦點也是一字來看,同時參與對焦是比較能合理解釋為什麼一字也會準的結果
如果是拍動態就更不用說了, 51點(或39點)才能追焦;11點則追得很爛
不過D600的39點對焦就之前的討論串看來,可能有被刻意削弱過,使用後感覺沒有51點系統的感覺來得好
星期四, 2月 21, 2013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