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圖為例, 灰圈代表FX鏡頭鏡面. 綠色代表FX感光元件面積. 黃色代表DX感光元件面積.
打個比方, 拿一個焦距X mm的鏡頭, 裝在代表FX的D700(1200萬畫素) 跟DX的D90(1200萬畫素)為例:
(1)
首先以D700拍攝的話會以綠色面積得到一張1200萬畫素的照片(a).
(2)
同樣位置以D90拍攝的話, 會以黃色面積得到一張1200萬畫素的照片(b).
(3)
很顯然地同樣是1200萬畫素的照片, 照片(a)每個成像點跟點之間的距離會比照片(b)來得靠近得多.也因此照片(b)點跟點之間的干擾比較輕微.
(4)
照片(a), 相較於照片(b), 外圍大部分面積的照片都被裁掉了. 而且黃色面積被強迫以更高畫素來成像.
(5)
因為(4)的關係, 照片(a)雖然雜訊高, 但是中央照片用了更多點來表現. 照片(b)如果要用同樣點數來表達中央照片時, 得換上1.5倍X mm焦距的鏡頭才能實現, 這就是"等效"的由來.
(6)
同樣是 X mm的散景, 照片(b)的邊緣散景, 在照片(a)當中全部被裁掉了. 如果距離不變, 照片(a)當中被攝物體將會擠滿整個畫面, 甚至塞不下. 為了要使照片(a)也留下邊緣, 我們必須要往後站, 站到相當於等效1.5倍原焦段的位置, 才能讓照片(a)跟照片(b)邊緣留白的程度相同.
(7)
如果你很講求邊緣虛化效果, 往前站是最簡單的方法. 拍攝者離被攝物越近, 以及被攝物離背景越遠, 邊緣虛化效果越好. 但這與第(6)點照片(a)互相衝突. 拿著DX相機, 越是靠近被攝物, 畫面就被攝物塞滿了, 邊緣被裁掉得更多, 也就越不容易看到虛化的效果.
(8)
同樣手持晃動Y mm, 在覆蓋面積小的照片(a)當中會比較明顯. 在覆蓋面積大的照片(b)當中會比較輕微. 因為同樣晃動Y mm, 在照片(a)當中會跨過更多的像素, 成像越顯模糊.
所以DX相機其實並沒有賺到長焦. DX相機是強迫你用中央黃色區塊去作更高解析的照片, 因此:
(I) DX相機其實更需要好鏡頭來作高解析的成像. 底片機時代的鏡頭在DX相機上成像不佳.
(II) 配上同樣的鏡頭時, DX相機雜訊一定比同畫素的FX相機來得高. 昂貴的鏡頭在DX相機上的成像訊噪比一定會劣於同畫素的FX相機的成像.
最終很諷刺的是, DX相機反而更需要充足的光線成像來避免雜訊放大, 需要品質更高的鏡頭幫助中央成像, 以及更穩定的手持來避免搖晃.
那麼DX相機適合拿來拍什麼?
->微距拍攝
->花草鳥類生態拍攝
這些都只要求中央解析能力不要求邊緣成像.
因而7D跟5D2要買哪一台的這種老問題便很容易得到答案: 拍花草鳥類生態拍攝多就買7D, 反之則應該果斷地直接買5D2.
星期五, 4月 08, 201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